- 一场自上而下的储能政策浪潮正席卷全国,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超过45项直接补贴政策在2025年内密集落地,中国新型储能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
截至目前,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从"十三五"末的约300万千瓦跃升至2024年底的7376万千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场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有力支撑。
仅2025年上半年,内蒙古对全区纳入规划的独立新型储能电站累计发放的放电量补偿金额已超2亿元。从华东的浙江到华南的深圳,从华北的内蒙古到西南的四川,各地政府正通过真金白银的补贴和清晰的政策导向,为储能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01 国家战略:顶层设计奠定产业基石
2025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之年。国家层面已构建起新型储能发展的政策"四梁八柱"。
国家能源局首次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明确指出,新型储能是支撑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
报告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7376万千瓦,是"十三五"末规模的近25倍。
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单位积极完善新型储能政策体系,推动行业发展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需要尽快完善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加快建立适应新型储能发展的容量补偿机制,保障新型储能合理收益。
02 地方响应:省级政策百花齐放
在国家政策指引下,各省级政府纷纷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和补贴政策,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根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各地累计发布新型储能补贴政策162项。其中,2024年发布补贴政策数量达到52项,同比增长29.7%。
上海市发改委2025年5月印发《上海市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对储能项目按实际放电量给予奖励:独立储能0.35元/kWh,用户侧储能0.2元/kWh,连续奖励3年。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2025年3月发布《关于加快新型储能建设的通知》,对纳入自治区规划的独立新型储能电站给予0.35元/千瓦时的补偿,执行期长达10年。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5年8月出台政策,对新型储能项目按不超过总投资15% 的比例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2000万元。
甘肃省则创新性地实行"火储同补"政策,电网侧新型储能享受与煤电机组相同的容量补偿标准——330元/kW/年。
03 补贴形式:从装机量到实际效能的转变
从补贴类型来看,主要分四类分别是按充放电补贴、投资补贴、容量补贴以及产业补贴,前三者主要用于支持储能电站项目,后者主要用于拉动地方产业投资。2024年发布的政策类型中,产业补贴发布数量最多占比达到38%,其次是按照放电量对储能电站的补贴,占到29%。
2025年储能补贴政策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简单的装机补贴转向更精准的放电量补贴和响应补贴。这种转变标志着从"装机量考核"向"实际运维"的转变。
放电补贴
放电补贴以储能电站放电量为标准进行补贴,鼓励储能电站示范应用,发挥使用价值12。
浙江省:永康市出台0.8元/kWh的放电量补贴,宁波前湾新区针对虚拟电厂应用提供高达2元/KWh的响应补贴(上限120万元)。
重庆市铜梁区:对工商业侧年利用小时数不低于600小时的新型储能项目,按照储能设施每年实际放电量,连续3年给予项目投资方0.5元/千瓦时的资金补贴。
广东深圳市福田区:对已并网投运且实际投入100万元以上的电化学储能项目,按照实际放电量,给予不超过0.5元/千瓦时的支持,每个项目支持期限为3年,同一项目支持不超过200万元(该政策有效期已延长至2025年12月31日)。
天津市滨海新区:对在高新区实际投运的储能项目,按照实际放电量给予项目投资方资金补贴,补贴标准为0.5元/千瓦时,政策有效期内自实际投运起补贴时间最长不超过24个月,单个项目每年补贴不超过100万元10。
容量补贴
容量补贴以储能电站的装机容量为标准进行补贴,以鼓励储能电站建设。
安徽省合肥市:补贴力度最大,按照400元/kWh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4000万元。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按照项目装机容量规模给予200元/千瓦时的奖励支持,奖励分3年进行发放,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重庆市两江新区:采取一次性补贴的方式,容量补贴是200元/kWh。
广东东莞市、佛山市:采取一次性补贴的方式,容量补贴是100元/kWh。
投资补贴
投资补贴以储能电站的投资额为标准进行补贴,以鼓励储能电站投资。
北京市:对制造业企业在厂区或所在园区内配置新型储能设施,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按照不超过纳入奖励范围总投资30% 的比例,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奖励资金。
深圳市光明区:补贴力度最大,按投资额20% 给予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注:其修订版征求意见稿中,对新型储能电站项目的资助上限调整为500万元)。
江苏宿迁市:对科技含量高、节能环保优、带动效应强的新型储能重大项目,对于当期设备投资超亿元的,在其竣工投产后,按照认定设备投资额给予不超过10% 的补贴,单个企业最高2000万元。四川成都市:对2023年以来新建投运的储能项目,按照储能设施每年实际放电量,给予0.3元/千瓦时运营补贴,针对不同装机规模,年度最高补贴分别为500万元、800万元、1000万元,连续补贴三年。
这种补贴方式的转变,正倒逼项目业主主动探索峰谷套利、需求响应、辅助服务等多元化市场盈利场景,推动储能更深层次地融入电力系统生态。
04 投资前景:市场化机制逐步完善
随着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的推进和容量补偿机制的建立,新型储能将不再依赖补贴,而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其真正价值。
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建立了"放电量补偿+现货价差"双维收益模式,储能电站正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
山东省对独立储能实行基于可用容量的补偿机制,按两年可用率分档给予容量补偿,标准上限为330元/kW·年。
深圳市福田区对已并网投运且实际投入100万元以上的电化学储能项目按实际放电量给予支持,标准为不超过0.5元/kWh,每个项目支持期限为3年,同一项目支持不超过200万元。
这些市场化机制的探索,为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05 技术导向:鼓励先进技术创新
各地政策不仅关注储能规模,更注重技术先进性和安全性。
上海市政策明确规定,对采用包括但不限于固态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具有高安全可靠性的先进技术项目,给予额外奖励。
深圳市光明区在修订版政策中删除了对锂电环节重大项目的补贴,更聚焦于示范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引导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这种政策导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储能技术迭代升级,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06 企业机遇:如何把握政策红利
对于储能企业来说,当前正是布局市场的黄金窗口期。
要密切关注目标省市官网的最新政策动态,特别是各地发改委、能源局网站发布的官方信息。
项目规划和设计时,可考虑采用先进技术,以期获得更高额的补贴。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电力市场规则,探索如何将政策补贴与市场收益相结合,最大化项目经济性。
企业还应该建立定期更新机制,及时跟踪政策变化。储能政策更新迭代较快,且多地政策为"征求意见稿"或已设定退坡机制与截止日期,需要保持高度敏感性。
07 未来展望:储能产业走向成熟
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电力系统对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根据"十五五"新型储能发展需求研究情况,未来一段时间新型储能仍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
需要从规划、创新、市场、应用等多维度发力,持续促进新型储能健康有序发展。应强化规划前瞻引领,科学谋划"十五五"期间新型储能发展,统筹做好新型储能与源网荷各环节的融合。
加大力度支持新型储能领域科技创新工作,加强对新型储能试点项目和典型案例的跟踪宣传,持续推动各类技术研发应用,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加强电力中长期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衔接,科学拓展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品种,加快建立适应新型储能发展的容量补偿机制。
从中央到地方,从装机补贴到放电量奖励,中国储能政策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和创新。这场由国家主导的能源投资新浪潮,正在为新能源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对企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准确把握政策导向,紧跟市场变化,才能在储能产业的大发展中抢占先机。未来随着电力市场机制的完善,新型储能将不再依赖补贴,而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其真正价值。
截至2025年8月,全国范围内已密集落地约45项储能直接补贴政策,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中国储能产业的政策红利期已经到来,您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