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家储能企业联名“反内卷”,行业告别自杀式竞价

创建于09.05
一场席卷储能行业的“反内卷”风暴正在拉开序幕,149家行业企业联合发声,拒绝低价竞争,中国新型储能产业从规模扩张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5年8月13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储能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征求意见稿),149家单位参与联合倡议,包括比亚迪、亿纬锂能、华为数字能源、海辰储能、国轩高科、远景能源等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
这场声势浩大的联合行动直指储能行业日益严重的“价格战”问题。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为0.49元/Wh,较高峰期下降超过7成

01 价格乱象:低价竞争愈演愈烈

储能行业的“价格战”已进入白热化阶段。2024年储能系统全年中标均价为0.628元/Wh,同比下降43%
在内蒙古能源东苏特高压外送新能源三期基地项目中,中标价格低至0.481元/Wh。新疆华电乌鲁木齐储能项目更是低至0.405元/Wh
今年3月,新疆华电6GWh储能系统采购招标吸引57家企业投标,最低报价竟仅有0.398元/Wh,被业界认为是“自杀式竞价”
这种恶性竞争已经严重影响到行业的健康发展。价格暴跌背后,一方面是技术的进步迭代,另一方面是行业的加速“内卷”。

02 产能过剩:供需严重失衡

价格战的背后是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据InfoLink Consulting预测,2024年储能电芯产能达750GWh
而2024年全球储能电芯实际出货量仅为314.7 GWh产能利用率不足50%
24潮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全球范围内动力与储能电池企业产能规划预计超过8000GWh,但乐观情况下的市场需求仅2010GWh。供需背离4倍以上。
这种产能过剩的局面与过去的政策推动密切相关。202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
政策利好刺激下,企业加速涌入储能赛道。启信宝数据显示,2021年-2024年间,我国新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超过20万家。仅2024年,储能企业新增注册量达到9.17万家,同比增长17% 以上。

03 企业困境:头部强者恒强,中小生存艰难

在这场“内卷式”竞争中,头部企业尚可凭借技术优势及品牌效应,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TOP10厂商中,宁德时代以41% 的市占率(93GWh)稳居榜首。其去年储能电池业务毛利153.76亿元,毛利率约27%,遥遥领先一众同行。
排名第二的亿纬锂能,尽管去年储能电池出货量(50.45GWh)为宁德时代的54%,但对应毛利只有28.02亿元,毛利率为14.7%
排名第三的海辰储能正在冲刺上市,其去年储能电池出货量35.1GWh,约为宁德时代的四成,但对应毛利为7.19亿元,毛利率低至9%
排名越靠后的企业,议价权愈缺乏。瑞浦兰钧去年亏损13.53亿元,毛利率只有4.1%
而对于广大中小厂商而言,生存更加艰难。在大规模储能招投标市场,难以分得一杯羹,海外市场订单也向前期出海积累丰富的大型企业集中。
启信宝数据统计,2021年-2024年期间新成立的储能企业,已经有3.8万家注销吊销。

04 联合行动:149家企业倡议“反内卷”

8月13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储能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征求意见稿)。
共有149家单位参与上述倡议,包括比亚迪、亿纬锂能、华为数字能源、海辰储能、国轩高科、远景能源等头部企业,覆盖电池厂及系统集成商等产业链上下游。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介绍,排名前十的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中,有9家参与了本次倡议。排名前十的储能系统集成企业中,有8家参与本次倡议。
倡议强调,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状况、成本评估和项目风险进行报价,避免不理性低价行为,防范“劣币驱逐良币”。
该倡议的出台,被外界视为储能行业正式开启“反内卷”的信号。

05 政策响应: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手

相对于此前“温和的引导”,本轮“反内卷”的决心更为强烈,措施也更为果断。
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等行为,为打击“内卷式”竞争提供了法律依据。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7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对外公开征求意见,完善了低价倾销的认定标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治理“内卷式”竞争。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
2024年8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该条例明确禁止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财政奖补等方式形成“税收洼地”。
今年4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正式实施,要求地方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各类特殊优惠政策。

06 未来展望: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创造

储能行业正处于从政策激励转向市场驱动的过渡期,存在观望甚至低迷的情绪在所难免,需要一个适应“新水温”并调整经营发展策略的过程。
实际上,新型储能装机增长放缓已有苗头,2022—2024年,年度新增装机增速呈“下台阶”态势,分别为200%150%103%,依赖政策红利但缺乏实际市场需求支撑的规模扩大是不可持续的。
未来的储能行业将更多依靠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如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共和公司“百兆瓦级高压级联储能系统项目”针对青海海南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大基地及高压直流输电近区特性,实现了四大关键突破。
二是拓展应用场景,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海博思创和中信银行、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三方将在“储能+金融”领域展开合作,打造“储能资产+专业化运营+综合金融方案”的融资模式。
三是积极参与电力市场,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价值。新型储能正逐步演进为以独立主体身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现货市场和中长期市场。
储能行业的“反内卷”只是开始。
从全球看,海外储能市场需求激增,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加价也排不了单”的情况,造成“一芯难求”的局面。
这意味着,中国储能企业能否抓住全球能源转型的机遇,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将决定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
行业秩序重建的道路漫长,但唯有告别无序竞争,中国储能产业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联系我们

Leave your information and we will contact you.

关于我们

产品

商业储能

住宅储能

光伏

新闻资讯

案例分享

行业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