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欧盟能源安全新支点,4GWh 蓝海市场的机遇与图景

创建于10.22
当欧盟多国还在为能源转型与电网安全纠结时,立陶宛正以 “脱离俄白电网、锚定欧盟标准、加码储能基建” 的清晰路径,成为欧洲储能市场最具确定性的 “新蓝海”。这个位于波罗的海东岸的国家,不仅手握 4GWh 储能增量需求,更有欧盟基金 + 本土补贴的双重加持、多类标杆项目落地的实践经验 —— 今天,我们就从行业视角,拆解立陶宛储能市场的 “不可替代性” 与未来潜力。

一、能源安全倒逼:立陶宛储能的 “刚需底色”

不同于部分市场依赖政策补贴的 “可选型” 储能需求,立陶宛的储能布局,从根源上带着 “电网独立” 的刚需属性。
2025年2月,立陶宛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共同完成与欧盟大陆电网的同步联网,彻底告别了运营近 50 年的俄白 BRELL 环网。这一里程碑事件背后,是立陶宛对“能源自主权”的迫切需求——脱离原有电网后,如何保障频率稳定、应对可再生能源波动、避免供电缺口?储能成为唯一解。
立陶宛主电网公司 Litgrid 的动作极具代表性:其早在2023年就联合Fluence落地 200MW/200MWh“储能即输电”项目,该项目不仅承担日常调峰任务,更作为 “孤网备用电源”,在电网突发故障时可快速启动,保障核心区域供电。这种 “安全优先” 的定位,让立陶宛储能项目从规划阶段就具备 “不可取消” 的刚性。
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的爆发式增长进一步放大储能需求。数据显示,立陶宛2024年太阳能装机已突破2GW,提前6年完成2030年目标;陆上风电更实现“无补贴并网”,成为电力增量主力。但根据《国家能源独立战略》,立陶宛 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需达10.3GW(光伏 4.1GW + 陆风 4.5GW + 海风 1.4GW)—— 如此大规模的波动性电源接入,按国际通行 15%-20%储能配比计算,仅2030年前就需新增 4GWh 以上储能容量,市场增量清晰可见。
0

二、政策红利落地:真金白银的 “支持体系”

对于关注海外市场的从业者而言,立陶宛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欧盟 + 本土”双重政策的 “真金白银” 支持,从资金补贴到成本优化,每一项都精准对接储能项目需求。
欧盟基金:聚焦战略级项目
作为欧盟成员国,立陶宛可直接申请欧盟层面的专项基金,且优先级向“电网安全与可再生能源整合”类储能项目倾斜:
  • Next Generation EU 复苏基金:专门支持
“后疫情时代能源基建升级”,立陶宛Energy Cells 公司的200MW 储能项目就曾获该基金8760万欧元支持,覆盖项目投资的80%;
  • TCTF 连接欧洲设施基金:2024年已批准 1.8亿欧元用于立陶宛储能项目,重点支持
“与欧盟电网协同的跨区域储能”,比如 Litgrid 规划中的波罗的海三国储能互联项目。
这类基金虽申请门槛较高,但胜在额度大、周期长,适合规模化、战略级储能项目。
本土补贴:覆盖全项目周期
立陶宛本土政策更接地气,从Pre-RTB阶段到运营阶段,都有针对性支持:
  • APVA 专项补贴:目前最核心的本土补贴,最高
15万欧元/ MWh,且明确“TSO(输电网)项目优先”——布局这类项目的企业可直接享受补贴,降低 30% 左右投资成本;
  • ILTE 融资担保:提供“
3+EURIBOR”的低利率融资,DSO(配电网)与TSO项目均可申请,有效缓解项目前期资金压力;
  • 成本优化政策:明确支持
“电池采购成本抵扣”(当前电池价格已降至 10 万欧元 / MWh)、“土地租赁替代购置”,以 Bitenai 变电站储能项目为例,通过租赁土地可减少 60% 以上前期土地投入。
中小企业友好:低门槛入场通道
即便是资金规模较小的企业,也能在立陶宛找到机会 —— “25% 部分所有权模式”,投资者仅需承担0.015M 欧元/MWh的成本,即可参与储能项目,且享受与全额投资者同等的补贴资格,大幅降低了入场门槛。
0

三、标杆项目落地:从技术到模式的 “实践样本”

政策红利之外,立陶宛已落地的多类储能项目,更成为行业参考的 “实践样本”,覆盖不同技术路线、应用场景与合作模式。
电网级储能:劳斯莱斯 + Ignitis 的 “大储标杆”
政策红利之外,立陶宛已落地的多类储能项目,更成为行业参考的 “实践样本”,覆盖不同技术路线、应用场景与合作模式。
电网级储能:劳斯莱斯 + Ignitis 的 “大储标杆”
2025 年启动的 Ignitis 291MW/582MWh 储能项目,堪称立陶宛电网级储能的代表作:
  • 技术路线:采用劳斯莱斯 mtu EnergyPack 储能系统,主打
“2 小时长时储能+秒级调频”,可同时满足电网频率调节与黑启动需求;
  • 布局逻辑:项目分3个站点落地(凯尔梅风电场、马泽伊凯风电场、克鲁奥尼斯抽水蓄能电站),直接与可再生能源基地、传统储能设施联动,实现
“源网储” 协同
  • 合作模式:
“国际设备商(劳斯莱斯)+ 本土运营商(Ignitis)”,前者提供标准化技术方案,后者对接电网资源与政策,项目预计 2027年投运后,将成为波罗的海地区最大的单体储能项目。
区域级储能:天合储能的 “标准化复制”
天合储能与立陶宛本土EPC企业Stiemo 合作的 180MWh储能项目,则为区域级储能提供了 “快速落地” 样本:
  • 项目特点:分3个站点(Anyksciai、Skuodas、Jonava),每个站点 30MW/60MWh,采用天合Elementa2集成方案,从设备交付到并网仅需4个月;
  • 核心优势:标准化设计降低成本,本地化 EPC解决审批与施工问题,项目2026年投运后,将服务周边分布式光伏与居民负荷,成为DSO项目的典型案例。
变电站集群:Bitenai 的 “规模化储备”
根据项目文档披露,立陶宛 Bitenai 变电站正推进8个Pre-RTB阶段储能项目,总规模 200MW-400MWh,单个项目容量20MW-40MWh或30MW-60MWh,计划2026年Q4 集中启动。这类 “变电站集群储能” 项目,直接围绕电网核心节点布局,投运后将成为区域电网的“调节中枢”,也是未来企业可重点关注的增量领域。
0

四、区域协同可期:从立陶宛到波罗的海的 “储能网络”

立陶宛的储能价值,不止于本土市场 —— 作为波罗的海三国的 “能源枢纽”,其未来将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形成 “储能协同网络”,放大市场空间。
目前,拉脱维亚已规划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 57%,需配套1.5GWh储能;爱沙尼亚手握 11GW风电储备,2028 年前需落地800MWh 储能。而三国已通过HarmonyLink 电网实现互联,这意味着:
  • 企业在立陶宛落地的储能项目,未来可参与波罗的海三国的电力平衡市场,获取跨区域调峰收益;
  • 标准化技术方案(如天合 Elementa2、劳斯莱斯 mtu 系统)可快速复制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降低区域扩张成本。
这种 “一国布局,三国受益” 的协同效应,让立陶宛成为进入波罗的海储能市场的 “最佳入口”。
立陶宛,不止是 “新市场”,更是 “新支点”
对于全球储能行业而言,立陶宛的意义远不止一个 “4GWh 新市场”—— 它是欧盟能源安全战略落地的 “试验田”,是可再生能源与储能协同的 “实践样本”,更是连接波罗的海区域市场的 “枢纽节点”。当下,立陶宛储能市场正处于 “政策红利释放 + 项目集中落地” 的黄金期,无论是追求规模化的电网级项目,还是聚焦区域的分布式储能,都能在这里找到匹配的机遇。而随着欧盟能源转型的深入,这个波罗的海国家的储能故事,才刚刚开始。
我们公司正密切关注立陶宛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与持续机遇。目前已有多个项目进入RTB前期阶段,具备明确的落地路径与推进节点。作为欧盟能源安全战略的关键节点,立陶宛不仅拥有明确的政策支持、规模化项目需求,更展现出连接整个波罗的海地区的枢纽潜力。
如果您对立陶宛储能市场充满兴趣,具备项目开发、投资、技术或运营等相关能力,欢迎与我们联系。我们愿携手有志于此的伙伴,共同把握这一新兴蓝海市场的机遇,开拓更多项目可能,实现区域市场的深度布局与合作共赢。
期待与您交流,一起拓展更大的储能未来。
通过邮箱📫或电话📞联系我们,可立陶宛”获取最新立陶宛电池储能系统项目的具体投资方案(包含项目组合、开发流程、合作模式)

联系我们

Leave your information and we will contact you.

关于我们

产品

商业储能

住宅储能

光伏

新闻资讯

案例分享

行业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