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储能平均时长仅2.3小时,而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突破35%——这道日益扩大的鸿沟,正重新定义储能竞争的赛场。
凌晨时分,云南安宁地下盐穴中,空气正被压缩至高压状态;楚雄彝族自治州,全国最大的全钒液流储能电站刚刚并网;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中国企业的构网型储能系统正为全球最干旱地区提供稳定电力。
这些相距万里的项目,共同指向同一个趋势:储能技术正从“短时”向“长时”跨越。
当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升,4小时储能已无法满足电网调峰需求,持续放电数小时乃至数天、数周的长时储能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
缺口的挑战:新能源激增与储能时长的错配
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已突破35%,但新型储能4小时以上项目占比不足16%,平均时长仅2.3小时。
这种供需错配凸显了新能源消纳的深层矛盾。
“当新能源发电量在一个国家和地区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超过20%,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将成为刚需;当装机占比达到50%至80%时,储能时长需要达到10小时以上。”行业专家指出。
在云南,新能源装机已跃居全省第二大电源,但风光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对电网调节能力提出严峻挑战。
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指出,“没有长时储能,新能源无法真正成为主体能源”。
技术赛跑:多条路线竞逐长时储能赛场
液流电池:长时储能的“耐力选手”
全钒液流电池凭借其本征安全、不燃不爆的特性,支持100%深充放,循环寿命高达20,000次,容量零衰减,成为长时储能的重要技术路线。
2025年10月,全国最大全钒液流储能电站——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项目成功实现220kV升压站并网投运。该项目建设容量达300MW/1200MWh,从启动至升压站并网仅历时170余天。
在河南,首个“2.5MW/8.359MWh磷酸铁锂+0.5MW/2MWh全钒液流”混合储能项目示范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创新性地实现“锂电负责短时高频次充放电,钒液流担纲长时深充放” 的优势互补。
压缩空气储能:地下盐穴的“能源银行”
2025年10月28日,西南地区首个高海拔山地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云南能投集团昆明安宁350MW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正式开工。
该项目创新利用四口退役盐穴作为储能载体,设计运行压力7MPa-9MPa,建设规模达350MW/1750MWh,储能时长8小时。项目配套建设空气压缩系统、透平发电系统、储换热系统及220kV升压站,预计2027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后,将承担调峰、调频、黑启动等多重功能。
锂电储能:持续进击的“主流玩家”
尽管面临新兴技术的竞争,锂离子电池在长时储能领域仍在不断突破。2025年,大容量储能电芯研发量产加速,涌现出更多500Ah+、600Ah+、乃至700Ah+ 的单体电芯。
海辰储能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交付其6.25MWh 2h/4h全场景大容量储能系统,其中4h储能系统基于1175Ah储能电芯打造。
南都电源690Ah超大容量储能专用电池将于2025年年底量产交付,搭载该款电池的20尺储能系统容量可达6MWh。
国际视野:全球长时储能发展动态
欧洲:政策驱动锂电长时化
2025年,欧洲两大长期储能项目——英国和意大利的招标结果引发行业关注。
意大利输电系统运营商Terna宣布了其首次储能拍卖结果,容量为10GWh,中标项目全部为锂离子电池,运行时间分别为2、4、6和8小时。
同样,英国能源监管机构Ofgem在其新的长时储能容量底价计划中,已推进77个长时储能项目至下一阶段,其中约70%的容量为锂离子电池(不包括抽水蓄能)。
中国企业出海:抢占全球长时储能市场
在智利,天合储能携手Atlas Renewable Energy联合开发233MW/1003MWh构网型储能项目,采用先进的构网型控制策略,使储能系统具备电压源特性,可在无外部电网支撑条件下自主建立电压与频率。
在西班牙,Naturgy已开始建设其首批电池储能项目,这些项目将与该公司的Tabernas I和II太阳能公园以及Piletas I风电场和El Escobar太阳能电站进行混合配置。
这四个项目是一个更大计划的第一阶段,该计划旨在到2026年建成十个电池储能站点,总容量为160MW/342MWh,投资超过8000万欧元。
经济账本:长时储能的商业化之路
尽管技术路线多样,但长时储能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必须跨过经济性这道门槛。
目前,液流电池单位成本约为2000元/千瓦时,远超锂电的500元/千瓦时,叠加海岛等特殊场景的运维成本,项目收益率普遍不及6%。
为解决这一难题,产业界正通过多种途径提升项目经济性: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有公司跳出了设备销售思维,如上海临港试点通过共享多用户储能池,将储能利用率从30%提升至65%。
在混合储能项目中,通过毫秒级切换的EMS系统,实现削峰、填谷、需响、防逆流一键完成,预计全年为园区节省电费超260万元,投资回收期<5年。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胡明认为,“未来的核心不在于建多少,而在于能否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通过容量补偿与电力市场机制协同,逐步形成电能量+电容量的收益体系”。
未来展望:长时储能如何重塑能源格局
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3年内全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超过1亿千瓦,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超过1.8亿千瓦。
长时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图(2025~2035年)》显示,全国新型储能装机预计到2027年超过1.8亿千瓦、到2030年超过2.4亿千瓦、到2035年超过3亿千瓦。
伴随风光装机的高速增长,新型储能将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引擎。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惠东指出,未来10年,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日调节(8小时储能) 仍将是主体需求。从实践与技术层面看,锂电池在各类储能技术中经济性最优,到2035年,日调节类长时储能仍将以锂电池为主。
永仁全钒液流储能电站的电流正悄然穿过变压器,将绿电平稳送入电网;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的太阳能公园旁,Naturgy的电池系统正在安装;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中,天合储能的构网型系统稳定运行。
对投资机构而言,长时储能是能源转型中的关键赛道;对高耗能企业,这是稳定生产和降低用电成本的保障;对地方政府,这关乎区域能源韧性和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我司是一家专注于提供先进储能系统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及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致力于将前沿的储能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深度结合,为客户定制安全、高效、经济的工商业储能、家用储能、微电网、户外电源及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
- 面对多元化的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您的企业将如何布局?《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 或许能为您提供答案。邮箱📫或电话📞联系我们即可免费获取这份重磅报告,为您的战略规划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