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系统价格三年暴跌近八成,全行业普遍亏损,而电芯短缺却导致交货周期延长至75天。在这场看似矛盾的行业危机中,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已然开启。
2025年,中国储能行业陷入“冰火两重天” 的奇特局面:一面是储能系统价格跌破成本线,行业毛利率下滑至8%;另一面却是电芯短缺,交货周期从30天延长至75天,38.7% 的中小企业因电芯短缺被迫减产。
“每天都在被催电芯,客户甚至会直接跑到工厂门口来催,但我们自己的电芯供应都断断续续。”江苏常州一家储能集成商负责人黎经理的烦恼,正是当前储能行业结构性失衡的真实写照。
当2025年2月“136号新政”取消强制配储,终结了持续八年的政策驱动模式,储能行业不得不从“野蛮生长”转向“价值深耕”。
行业困局:产能过剩与供给短缺并存
价格战的恶性循环
锂电储能系统的价格在近三年内暴跌近八成,一些储能系统的市场均价已低于成本价,导致全行业面临普遍亏损。
这种低价竞争已经陷入恶性循环。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数据,2025年1至6月,锂电储能系统中标均价为0.4848元/瓦时,同比下降29.94%。
鹏辉能源2024年年报显示,尽管公司营收达79.6亿元,同比上升14.83%,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亿元,同比下降685.72%。
出人意料的电芯短缺
与产能过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芯供应日趋紧张。2025年第三季度,储能电芯的平均交货周期已从去年同期的30天延长至75天。
“眼下我们是在用现金流换时间”,黎经理所在企业积压了3GWh订单,如果全部交付,预计收入可达12亿元,但由于电芯短缺导致生产延期,公司每天要承担数十万元的违约金。
政策转向:从规模扩张到价值竞争
强制配储成为历史
2025年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 “136号文” ,明确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标志着自2017年青海首推的“强制配储”政策正式终结。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专家委员楚攀表示:“强制配储的取消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储能,而是为了让近年来稍显疲软的新能源发电减轻负担,走上更快更好的发展之路。”
市场化机制加速建立
紧随其后,4月份发布的 “394号文” 要求2025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全面开展连续结算运行。
电力现货市场采用15分钟滚动出清模式,浙江试点数据显示,光伏大发时段电价最低跌至-0.18元/千瓦时,晚高峰电价最高触及1.45元/千瓦时,日内价差波动幅度普遍超过1.5元/千瓦时。
这一制度设计使储能从传统的“削峰填谷”工具升级为电力系统的 “动态平衡器” ,对其响应速度、预测精度的要求也提升至分钟级。
破局之道:供给侧改革下的产品创新
AI赋能,储能系统智慧升级
在新能源全面入市和AI赋能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与储能系统深度融合,重塑电池管理、能量调度和电力交易等核心环节。
远景储能发布了全球首款智能体储能EN 8 Pro,基于AI大模型,推动储能与电力市场、电力系统的自主、高效互动。
宁德时代则推出智慧储能管理平台——“天恒・智储”,通过“大数据平台+AI大模型与先进机理算法融合+AI助手工具”等创新集合,为储能电站构建智能预警、运行分析等全套标准化能力。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5》数据显示,智能BMS(电池管理系统)开始普及,AI算法实现电池健康度预测精度超过95%,延长寿命10%—15%。虚拟电厂通过AI算法聚合分布式储能资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欧美试点项目收益提升20%。
大容量趋势,降本增效显著
为降低成本,储能电芯、系统向“大”趋势愈发明显。
瑞浦兰钧发布新一代大容量储能电芯问顶392Ah,能量效率95%,能量密度达415Wh/L。
远景动力发布530Ah储能电芯,将于年内实现量产交付;海辰储能发布587Ah储能电池,体积能量密度相较314Ah电池提升6.5%。
电芯容量做大带动系统容量快速提升。南都电源发布Center L Ultra 6.25MWh交直流一体液冷储能系统,适用于2—8小时的储能场景;亿纬锂能发布6.9MWh储能系统,支持百兆瓦时电站项目标准化配置。
中车株洲所综合能源事业部产品开发部部长许东阳认为:“电芯和系统向‘大’,不仅降低初始投资成本,更通过提升集成度和能量密度显著减少占地面积及后期运维支出,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结构性优化。”
长时储能,应对能源转型挑战
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不断提升,长时储能技术成为解决能源间歇性、波动性的关键。
2025年,欧洲两大长期储能项目——英国和意大利的招标结果引发行业关注。意大利输电系统运营商Terna宣布了其首次储能拍卖结果,容量为10GWh,中标项目全部为锂离子电池,运行时间分别为2、4、6和8小时。
同样,英国能源监管机构Ofgem在其新的长时储能容量底价计划中,已推进77个LDES项目(28.7GW)到下一阶段,其中约70%的容量为锂离子电池(不包括抽水蓄能)。
本质安全,行业生存底线
2025年8月1日起,我国首部强制性国标《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落地实施,为行业划定了生存红线。
宁德时代等20余家头部企业产品率先通关这一强制性标准。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原秘书长刘彦龙指出:“储能电池的安全性关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产品安全涉及前端的制造、后端的管理系统以及系统集成,需要完善的测试评价标准体系。”
商业模式:从设备销售到价值运营
多元化收益模式
储能行业正从单纯的设备销售转向多元化价值创造。
内蒙古自治区探索构建了 “放电量补偿+现货价差” 的多维收益模式。对于纳入自治区规划的独立新型储能电站向公网的放电量,按照一年一定、一定10年的原则实施补偿,2025年度补偿标准为0.35元/千瓦时。
今年前8个月的实际运营数据显示:内蒙古全区新型储能累计调用充电电量27.1亿千瓦时,同比提高422%;累计调用放电电量23.6亿千瓦时,同比提高439%。
鄂尔多斯万成功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储能电站于2025年6月正式投产,总投资75656万元。该项目负责人李超预计,2025全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
全球化布局,破局“内卷”
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企业加速出海,在国际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统计,2024年中国储能企业全年签约海外订单规模突破150GWh,业务覆盖美洲、欧洲、澳洲、中东等全球主要市场。2025年上半年,海外订单规模163GWh,同比增长246%,业务覆盖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
在西班牙,Naturgy已开始建设其首批电池储能项目,这些项目将与该公司的Tabernas I和II太阳能公园以及Piletas I风电场和El Escobar太阳能电站进行混合配置。
这四个项目是一个更大计划的第一阶段,该计划旨在到2026年建成十个电池储能站点,总容量为160MW/342MWh,投资超过8000万欧元。
在产能过剩与供给短缺并存的行业困局中,储能企业唯有通过AI赋能、大容量化、长时储能、本质安全等技术突破,以及多元化收益模式和全球化布局的商业模式创新,才能在这轮深刻的“供给侧改革”中脱颖而出。
“产品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认为,“如果能有差异化,才可以真正帮客户实现价值创造。”
【关于我们 | About Us】
我司是一家专注于提供先进储能系统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及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我们致力于将前沿的储能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深度结合,为客户定制安全、高效、经济的工商业储能、家用储能、微电网、户外电源及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
- 在差异化发展的道路上,哪些技术方向最具潜力?哪些商业模式经过验证?欢迎交流探讨,共同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