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破局碳市场:从“绿色电量”到“碳资产”的华丽变身

创建于11.20
当你公司的储能系统在深夜充电、白天放电时,它不仅在节省电费,更在悄然积累着“碳资产”
2025年,中国碳市场迎来重大变革。全国碳市场扩容至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覆盖了全国60%的碳排放量。与此同时,国家认监委于2025年9月发布了储能型锂离子电池等17种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专用实施规则,为储能参与碳市场铺平了道路。
在江苏靖江,一个120MW/240MWh的构网型储能项目,通过协同风光发电,预计每年可降低碳排放6.24万吨,这些减排量正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碳资产

01 政策红利:储能碳资产“变现”路径清晰

随着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储能参与碳市场的政策环境日益完善。
2025年4月,中办、国办在《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储能等调节性资源价格机制”,从顶层设计上确认了储能作为调节性资源的市场地位
更重要的是,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重启后,方法学覆盖领域不断扩大。2025年7月,北京绿色交易所数据显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2亿元,市场规模稳步攀升
与此同时,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规则,也在倒逼中国储能产业加速碳资产管理。欧盟新电池法规生效后,对出口电池的碳足迹核查要求更加严格,这意味着储能产品的低碳属性将直接关系到国际市场竞争力
0

02 转化路径:储能如何创造碳资产?

提升绿电价值:从“便宜电”到“优质电”

储能的首要价值在于将不稳定的绿电转化为优质电力。在江苏宿迁,一个49.8兆瓦电网侧储能电站建在退役变电站内,每年可充放电量超4000万度,提升当地分布式光伏消纳能力20%以上
这些被有效利用的绿电,可以获得绿证(GEC)。2025年上半年,全国绿证交易量达3.48亿个,同比增长1.18倍,6月份均价达到6.5元/个,较今年最低价增长4.4倍。储能正是实现绿电价值提升的关键支撑。

创造碳资产:从“调节服务”到“减排收益”

储能可通过两种方式直接创造碳资产:
一是提供“零碳调节”服务。传统电网调节依赖火电机组,会产生额外碳排放。而储能提供的是零碳调节,每1MWh的储能调节服务,可比火电调节减少0.8-1.2吨二氧化碳排放
二是通过电网替代效应减少碳排放。以山西长治的智慧能碳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为例,通过构建全市统一的能源大数据底座,促进新能源本地消纳,为招商引资提供绿电绿证支撑
0

03 实践案例:储能碳资产落地生根

案例一:江苏靖江特殊钢的绿色转型

靖江特殊钢的120MW/240MWh构网型储能项目,与厂内风光发电协同运行
项目成效
  • 年提供绿电0.75亿千瓦时
  • 降低碳排放6.24万吨
  • 通过参与需求响应,年获额外收益超500万元
该项目的减排量正在申请绿色认证,未来有望在碳市场直接交易。

案例二:山西长治的智慧能碳管理体系

长治市打造了全国首个“市级—区县级—企业级”三级能源互联网平台。该体系通过:统一能源大数据底座,实现全市能源数据的集中管理;源网荷储一体化,优化区域能源配置;绿电直供创新,提高绿电本地消纳比例
这一体系不仅提升了新能源消纳能力,更创造了可观的碳资产。

案例三:华能浙江虚拟电厂的碳减排实践

华能浙江虚拟电厂通过聚合分布式资源,年促进新能源消纳23.3亿千瓦时,节省原煤98.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7万吨,相当于降低弃电率15%
这一案例显示了储能通过虚拟电厂形式,在碳减排方面的巨大潜力。
0

04 实施指南:四步开发储能碳资产

第一步:碳足迹核算与认证

企业需按照《储能型锂离子电池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专用实施规则》等标准,对储能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关键是收集:
  • 电池制造过程的现场数据(极片制造、叠片/卷绕、装配等)
  • 模块组装和电池组组装数据
  • 能源、资源消耗及废弃物处理数据

第二步:碳资产开发与备案

参照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开发储能碳资产项目。重点是:
  • 建立监测计量体系
  • 准备碳资产开发资料
  • 选择合适的方法学
  • 提交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步:碳市场交易与变现

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碳资产交易策略。2025年全国绿证上半年均价5元/个,碳市场配额中间价曾达71.57元/吨,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交易品种。

第四步:国际互认与出口准备

对于出口型企业,需关注欧盟新电池法规等国际要求,提前准备产品碳足迹数据第三方认证,确保符合欧盟市场准入条件
0

05 未来展望:储能碳资产的三大趋势

趋势一:方法学不断完善,储能直接参与碳市场

随着CCER市场成熟,专门的储能方法学有望出台。中国电科院专家指出,储能碳减排评估需建立 “基线对比”机制,区分与新能源捆绑场景和独立并网场景的核算差异

趋势二:数字化赋能碳资产管理和交易

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正在解决碳资产溯源难题。远景智能等企业开发的零碳管理平台,可通过绿电溯源实现碳减排效益量化

趋势三:国际标准趋严,低碳储能更具竞争力

欧盟新电池法规等国际标准,正推动全球储能产业向低碳化发展。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2050年全球需部署4000GW储能,其中长时储能占比超40%,储能直接贡献15%的碳减排量
在江苏靖江,储能系统正将绿色电力转化为优质碳资产;在山西长治,储能成为智慧能源体系的关键一环;在浙江虚拟电厂,储能通过聚合服务创造着巨额碳减排收益。这些项目共同揭示了一个趋势:储能正在从单纯的“调节工具”,升级为“碳资产创造者”
您的储能项目是否已准备好参与碳市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您认为储能参与碳市场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 您的项目在碳资产开发方面有哪些实践经验?
  • 您最希望了解碳市场哪个方面的信息?

联系我们

Leave your information and we will contact you.

关于我们

产品

商业储能

住宅储能

光伏

新闻资讯

案例分享

行业前沿